廿一世紀中國眾神系譜

六 壬 伏 英 館 十 三 護 法 - 少 林 祖 師

 

  過往神功界一直對少林祖師身份有著很多爭拗,有說是佛祖,有說是六祖慧能等等。據本館通靈查證,少林祖師即是菩提達摩/達摩祖師。菩提達摩將禪法帶入中土,是禪宗的始祖。六壬也滲有佛法,尊稱菩提達摩/達摩祖師為少林祖師。

  菩提達摩本是王子,是佛祖釋迦牟尼如來禪的第二十八祖,經歷艱辛離鄉別井來到中國泓揚禪法。菩提達摩先後來回天竺中土三次,將畢身家財及精力投放到中土泓揚佛法,創建少林寺,所提倡的禪法革新了當時中土佛學,泓法至一百多歲最終圓寂於少林寺。漢傳禪宗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對中國及周邊國家思想文化影響深遠。唐代時漢傳佛教興起並向外傳至越南朝鮮,宋代時更傳入日本。禪宗於宋代更為興盛,「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思想更是宋明理學的源頭。

   菩提達摩乃漢傳禪宗始祖,禪法助人修心,坐禪與道教打座入定有著異曲同共之妙。隨著時間的推進儒釋道合一,菩提達摩逐漸得到道教法教的重視及尊敬,部份教派神牌上因而奉達摩祖師為少林祖師,希望藉著少林祖師佛法以持正衛道。每年農曆十月初五日,十二月初七日為少林祖師寶誕,各地善信可於當日以齋菜水果敬拜。

  菩提達摩泓揚的禪法強調「教外別傳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認為每人皆具有佛性,人皆可頓。禪宗打破固有佛學教化規矩束縛,以修練心性為重心,不拘泥於傳授的方法,就如指月而賞月,手指只是工具,賞月才是重點,如只著重研究手指則是本末倒置。禪宗亦不採取從經教悟入,避免人為錯誤傳承解讀,亦認為語言文字不能完全表達佛理,語言文字只有啟發點撥作用,佛法的真髓需心領神會才能激發悟性。禪宗的覺悟方式著重人心,拋除固定教化枷鎖與經教咬文嚼字的風氣,使佛教教義從深奧走向顯淺,從繁瑣走向簡單。

  菩提達摩學說強調「二入」「四行」。「理入」「行入」提倡通過對佛法的理解來幫助坐禪,再來生活中實踐。「四行」即是以佛理作為做人處事的生活態度。二入四行強調「心」的會意和「性」的自修。心為根本,一切善惡皆由心生,通過自我剖析,不斷的反省,最終立地成佛。四行為:
報怨行:不埋怨地為過去的行為負責坦然承受報應。
隨緣行:不在意人生得失,一切也是因緣聚合分離。
無所求行:對於事情不強求,對於自身慾望加以管理。
稱法行:言行舉止遵循佛法要求。

  如來禪源於佛祖法會說法故事,當年佛祖釋迦牟尼於靈山說法,當時眾人向佛祖獻花以示敬意。法會開始,佛祖不表一言,只是慢慢地拈起一朵鮮花向眾人微笑。眾人大惑不解,唯獨摩訶迦葉會心微笑。佛祖見此於是開口:「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摩訶迦葉繼承了佛祖釋迦牟尼禪法,成為如來禪第一祖,這就是如來禪的開端。經過時間推演,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收下當時十三歲的天竺三王子菩提達摩達為徒。多年後菩提達摩深得禪法精髓,接受其師傳法成為如來禪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四十多歲時於天竺說法多年已有成果,於是問師般若多羅應何去何從,般若多羅指中國有大乘氣象,菩提達摩於是決定出發中國弘揚禪法佛理。

  當時交通不便,菩提達摩隻身從水路歷時六個月時來到廣州。當時是南北朝時期,佛理雖早已傳入中土,可是與禪法所提倡的大為不同。當時南方梁武帝正大力推廣佛法,又廣建寺院,梁武帝得知菩提達摩到來於是召見入宮討論佛理,達摩於討論中得知梁武帝佛理未通,於是加以指點,可是梁武帝心狹胸窄,對於達摩佛理不以為已,菩提達摩於是決心渡江北上另覓機緣。

  梁武帝與達摩話不投機,但深知達摩乃是智者,於是下令派兵捉拿,以免其落入北方勢力。此時達摩早已起行,當行至江邊時追兵趕至,達摩隨手拈起一束蘆葦拋往江中,拖展佛法腳踏蘆葦飄然渡江,追兵大為震驚,無功而返。

  菩提達摩過江後,手持禪仗,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又到城中觀察,發現人們少有布施,僧人化緣甚艱難,時常挨餓。菩提達摩於是決定尋找一塊清靜地以建寺接濟僧人生活起居及修佛之用。當行至嵩山少室山,菩提達摩眼見少室山環境清幽,樹木林蔭,一塊難得的佛門清靜地,於是決定以此作為落跡傳教之所。由於建寺及支持僧人生活所費甚巨,菩提達摩決定起程回到天竺老家,帶上所有家財黃金運往中土,以作濟世之用。說來容易,達摩這一來一回,帶著幾車重重的黃金趕路,相比第一次來中土時更為艱鉅十倍。幾年後,千辛萬苦終於再次回到嵩山少室山,並開始興建寺院,又接濟了很多修佛之僧人入內居住。由於僧人體弱,於是又傳授武藝等強身之法,著有易筋經,讓他們有能力保衛寺院以防山賊入侵。菩提達摩所建之寺院坐落嵩山腹地少室山的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菩提達摩於少林寺廣集僧徒首傳禪法,所提倡之禪法容易掌握,不懂文字亦能理解,大眾容易接受修習。菩提達摩又多接濟貧困有心學佛之仕,此善舉一傳十十傳百,自此民間傳出了少室山有位佛門智者多有善舉佛法高深佛理易明,禪法迅速推廣。在經過五十多年的日子,菩提達摩成為漢傳佛教禪宗始祖,少林寺被奉為漢傳佛教禪宗祖庭。

  泓法已有三十年,菩提達摩身邊已聚集了很多追隨者,其中一人名為神光。菩提達摩曾於南京雨花台與神光討論佛法,可是當時神光傲氣十足。此時神光得知菩提達摩乃是智者,於是到少林寺一心一意拜菩提達摩為師。神光一直追隨達摩多年,一直侍立其後照料有加,又一直修練心性改過自身。多年後,神光再次向菩提達摩求法,並自斷一臂以証求法之心。菩提達摩眼見神光態度虔誠,多年堅持不斷,多次測試中已証其深得禪法精髓,是禪法接班人的上佳人選,而這自斬手臂之聲亦傳至西方極樂,佛祖將袈裟拋向東土,整個少林寺紅光籠罩如被血染了一樣。菩提達摩於是將其衣缽法器傳予神光,並取法名慧可。慧可單手接法,自此成為漢傳禪宗第二祖,此時達摩七十多歲。

  達摩於中土泓法多年,認為中土是一個充滿了養份供佛教禪宗發展的地方,早已決心捨身於中土,不再回到故鄉天竺。佛祖釋迦牟尼有所感應,於是點示達摩為天竺如來禪之事作出安排。天竺一直以來有二十七祖在主持大局,但事隔多年,如來禪需要領導者在天竺四分五裂的佛教中尋找出路。達摩年事已高,體力已不如以往,佛祖幫助坐禪時的達摩靈魂出竅到天竺,去尋覓如來禪繼任人及解決發展問題,以便達摩專心發展中土禪法。

  菩提達摩來到中土已有六十餘年,留下不少佛法著作,分別是《悟性論》、《破相論》、《血脈論》和《四行觀》。少林寺在其管理下已漸漸成型,僧人得到溫飽,全國修佛風氣日盛,時常開辦法會與慧可及眾人分享佛理,在中土已是人人皆知的佛學智者。一百多歲時,達摩早已決定捨身泓法於中土,不再回到故鄉天竺。有一天選擇於五乳峰中峰竹林附近石洞,開始了漫長的觀壁坐禪之旅。

  就這樣日復日,年復年,這坐禪一開始就是十三年,達摩一直維持著禪坐姿勢,不斷的激發悟性提升層次。直到十三年後的某一天,達摩有感飛昇之日將至,於是走出洞外,抬頭看著樹林中透出的陽光,信步來到最喜歡的竹林裡,感受著那溫暖的陽光和柔風,聽著風帶動樹葉發出的沙沙聲,一股感受湧上心頭,彷彿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身體隨之漸漸消失於人間飛往西方極樂。

  達摩洞中留有一枝木杖及一只鞋子,洞壁上留下了達摩長年坐禪觀壁姿態的身影,就如一幅水墨畫,彷彿在訴說著達摩這麼多年坐禪的故事。

  菩提達摩佛法無邊,窮其一生致力於推廣佛教,為漢傳禪宗千百年定下了穩固根基,影響至深。

  佛祖曾於近年下降訓示世人,現今乃末法時期,邪道橫行引致佛像經文變質,現世許多法門多被邪道侵蝕。如有心修佛者,現今漢傳佛教禪宗與淨土宗最貼近佛祖教化,望有心修行者以此修成正果。由此可見,漢傳禪宗的可貴,猶如現世中的清泉。菩提達摩功德無量。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聯絡我們|網站歷史|免責聲明|友情連接
COPYRIGHTc 2009Lukyam.com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不得轉載